這本書是一群對性別教育有興趣,有使命感的人,一起籌組成立了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」,除了彼此相濡以沫、切搓成長之外,也想要一起做出一些事,分享給更多人,其中一件便是將他們自己的許多經驗和想法,經過輸血和出版的方式擴散出去。他們甚至給自己這樣的期許,每一年的週年慶都至少要發表一本書,所以這一本書的作者群,都是「台灣性別平等的教育協會」的成員。這本書分了五個篇章,分別是「生育的習俗」、「婚姻的習俗」、「年慶的習俗」、「送終祭祀的習俗」以及「教學資源篇」。這本書從生活經驗出發,揭露了許多台灣社會中對女性不利的傳統習俗文化。例如已經結婚的女兒,大年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,要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,不然就會「對娘家不利」;又如親人過世時,不管和往生者最親近的人是不是女性,按習俗都只能由男生執幡、由男生主祭;此外,女性不管是已婚或者未婚,名字都不會被列入族譜;以及女性月經來時不能持香拜拜等……;讀了這本書,喚起我們從小到大的許多記憶,也同時讓我們得以更準確的意識到,這些習俗的存在,不僅限制了女性的行動自主權,同時也將女性置於次等地位,甚至是否定了女性存在的價值。 習俗文化影響人之深,可以說是滲透到我們生老病死的各個層面。以女性的月經來說,在台灣人的傳統觀念裡,「月經」總被視為是「污穢的、骯髒的」,月經來的女孩因為「不乾淨」不能進入廟宇、不能持香拜拜,這樣的觀念一方面顯現了社會對女孩月經的不友善態度,導致女性地位更為低落,另一方面在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同上亦會造成負面影響,而這種錯誤觀念甚至會使得女孩子在月經初潮時,即使手足無措也可能因為「羞辱感」而不敢求助於人。然而,月經卻偏偏是幾乎每一位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面對的功課,月經期間造成的生理及心理的不適、行動受限、及衛生問題等等,更是女孩們每個月都要經歷一遍的辛苦歷程,因此面對種種傳統的錯誤觀念,我們更應該有勇氣去加以改變,而不是如前面提到的以各種不友善的態度面對。